《旧约知识》三大先知书《以赛亚书》
浏览: 发表时间:2016-03-12 22:54:51
希伯来经典的第二大部份称先知书,包括前先知书四卷(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先知书四卷,即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小先知书(合为一卷)。 一、《以赛亚书》 以赛亚先知出现的年代属于以色列民族史的“分国时期”(元前933-586之间),这时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还同时存在。以赛亚先知开始工作时,北国以色列已岌岌可危,面临灭亡的威胁,东方强邻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元前745-727)虎视眈眈。北国米拿现在位时,亚述王兴兵入侵,米拿现随即投降纳贡(王下15∶19,圣经中的普勒即提革拉毗列色)。赛9∶8-12记有敌人“张口要吞吃以色列”,反映这时北国所处的危险情势。以赛亚认为亚述、亚兰等外国是耶和华惩罚以色列的工具,因为“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塞9∶12)。北国以色列终于在元前722年为亚述撒珥根二世所灭亡。此时南国犹大是亚哈斯、希西家当政。处于亚述、埃及诸大国包围下苟安生存的犹大小国,随时都有遭到吞并的危险。这时以赛亚先知反对与亚述结盟(赛7∶1-8),也竭力反对倒向埃及、仰赖埃及的帮助。先知说:“埃及人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耶和华一伸手,那帮助人的必绊跌,那受帮助的也必跌倒,都一同灭亡”(赛31∶3)。以赛亚先知在其长达40年的工作中,一再就他自己国家的政治、宗教、以及社会道德、伦理各个方面发表众多的言论、警戒和预言。 《以赛亚书》的结构明显分为两大部份,即1-39章与40-66章。这两个部份是不是同一位作者写的?早在公元十二世纪,犹太著名学者伊本·以斯拉(Ibn Ezra1092-1167)就提出《以赛亚书》的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不是同一位作者。第一部份(1-39章)的作者住在耶路撒冷,是“耶路撒冷的以赛亚”;第二部份40-66章)的作者不住在耶路撒冷,可能住在巴比伦、埃及或其它地方,但他很熟悉巴比伦的情况,可称他为“巴比伦的以赛亚”或称为“第二以赛亚”。 第一以赛亚(1—39章)与第二以赛(40-66章)的主要区别在于书的内容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不同:第一以赛亚的背景是南国犹大还处在亚述帝国的威胁、侵扰之下,书中多次提及亚述(赛7∶18;10∶5;14∶25)和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名字(赛36∶1;37∶17;37∶21、37)。第二以赛亚的历史背景显然已进入波斯时代,波斯开国元勋古列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书中(赛44∶28;45∶1)。这时以色列人处于被掳受难时期。这位先知预言敌人巴比伦将灭亡(赛48∶14),以色列人“要从巴比伦出来,从迦勒底人中逃脱”(赛48∶20)。先知传达的信息已不是众民悖逆犯罪,上帝将借敌人的手施行公义的惩罚(赛1∶21-24);而是上帝要安慰他的百姓,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宣告说战争的日子已满了,他们的罪孽赦免了……(赛40∶1-2)。新巴比伦兴起于元前626年,元前539年亡于波斯古列王。这时离以赛亚先知终止工作的年代已有160多年,无论如何,第一以赛亚先知早已殉难。所以,生活、工作于元前八世纪的先知以赛亚,他写的书只能包含以赛亚书的1-39章;40-66章则属于这位以赛亚先知以外另一位匿名的先知所写,姑称为“第二以赛亚”。近代有些圣经学者还认为第二以赛亚(40-66章)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他们认为书的最后的十一章(56-66章)还可以划分出为“第三以赛亚”。这十一章的历史背景是被掳归回以后的时期,书中反映圣殿已建成,圣殿崇拜业已恢复(赛56∶7;57∶13;58∶2),但耶路撒冷城墙尚待修造(赛61∶4)。根据尼希米记、以斯拉记的记载,被掳之民在元前538年从巴比伦归回耶路撒冷之后,就着手重建圣殿,其间受到阻挠破坏以及其它原因,使修建圣殿的工作停顿十数年,以后在先知哈该、撒迦利亚的鼓励下,在波斯大利乌王第二年(即元前520年)继续动工修造圣殿,终于在大利乌王第六年(元前516年),第二圣殿修造完成(拉6∶15)。因此,如按历史背景划分以赛亚书,则各部份的时期为:第一以赛亚(1-39章)属于被掳前的时期;第二以赛亚(40-55章)属于被掳后的时期;第三以赛亚(56—66)属于被掳归回圣殿建造完成之后,尼希米工作之前的时期。 虽然以赛亚书包括不同历史背景的三个组成部份,但这三部份早已并在一起,合称为以赛亚书。1947年在巴勒斯坦发现的死海古卷,其中最完整的文稿是库兰一号洞里发现的以赛亚书希伯来文古抄本。根据这个抄本已订正了以赛亚书现行版本中若干不清楚或不正确的章节。 |